中信证券对标高盛找差距 多方位建设国际一流投行

最新信息

中信证券对标高盛找差距 多方位建设国际一流投行
2023-09-20 06:52:00
9月19日,中信证券举办了A股上市20周年暨2023年投资者开放日活动。
  在活动现场,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表示,与拥有百年历史积淀的国际领先投行相比,中信证券仍是一家年轻的公司,“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”。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也表示,公司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,缩小与国际一流投行的差距。
  追求“世界一流”三部曲
  张佑君表示,中信证券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视野和追求卓越的基因,二十多年来,公司对“世界一流”的追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  1995年到2005年,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初步探索阶段。公司成立伊始,集团就提出了“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证券公司”的要求。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,公司在这一阶段实现了原始积累,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,提出了成为“亚洲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投资银行”的发展愿景。
  2006年到2015年,是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积极推进阶段。2006年,公司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,打造成为“专注于中国业务的国际一流投行”。公司试水收购贝尔斯登,全资收购里昂证券,2011年成功实现香港上市,成为国内第一家A+H股IPO的证券公司,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  2016年至今,公司进入建设国际一流投行的高质量发展阶段。公司全面总结过去发展经验,提出了新的发展愿景,并全面对标国际一流投行,持续实施全球一体化经营与管理。
  对标高盛找差距
  杨明辉表示,研究发现,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一流投行具有几个重要特点:一是规模体量大、全球影响力强,在现代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显著作用;二是国际化程度高、市场竞争力强,在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均具有绝对领先优势;三是业务体系完善、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强,能充分满足全球客户的各类投融资需求;四是业务结构均衡、对冲能力强,能够较好地抵御全球金融风险。
  他称,与国际一流投行相比,中信证券在国际化程度、品牌影响力、资产负债表扩张及管理能力、金融科技水平、人才队伍等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距,距离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  一是规模体量与国际一流投行差距明显。2023年上半年,高盛总资产规模是公司的7.6倍,净资产是公司的3.2倍,营业收入是公司的5.2倍,净利润是公司的2.7倍。
  二是国际业务占比较低,国际化竞争力依然不足,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、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。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5%左右,这与高盛、摩根士丹利等30%~40%的国际收入还有差距。
  三是资产负债经营能力受限,抗周期波动能力不够强。公司杠杆率为4.2倍,与高盛、摩根士丹利等10倍以上的杠杆率还有差距。
  四是人才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,信息技术水平与发展需要尚有差距。当前,公司的国际化经验人才储备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,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不够,数据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。
  打造国际一流投行
  杨明辉称,为创建国际一流投行,公司将建立起能够满足全球客户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;健全与国际一流投行对标的业务体系,在产品竞争力上深耕细作,不断丰富产品模式,拓展产品功能,覆盖更多市场和资产类别,更好地发挥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;进一步细化全球金融产品体系,持续完善国际金融市场覆盖。
  创建国际一流投行,公司还将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则,提升内控体系的全面性、有效性和及时性。发挥风险偏好引导作用,建立健全国际一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,对公司开展的所有业务品种、开展业务的所有国家地区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。守牢风险底线、合规红线,持续增强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。不断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,以规范治理能力确保企业行稳致远。
  创建国际一流投行,公司将适应国际运行规则,促进境内经营管理体制全方位升级。加强系统能力建设,制定标准、构建生态、加速迭代。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,健全以人为本、市场化管理的人才强企战略,培养和造就勇于担当、敢于创新和乐于协同的员工队伍,加强对高端人才、专业领域人才和国际业务人才的储备。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,加强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体系的宣贯和推广,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(文章来源:证券时报网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中信证券对标高盛找差距 多方位建设国际一流投行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